新闻动态

毛德西经方应用经验
发布日期:2024-11-04 10:07    点击次数:86

首届全国名中医、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毛德西从医60余年,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。兹搜集毛德西临床经方治验5例,并分析其方证要点,总结其辨证思路,以冀提高临床认知。

案一:柴胡桂枝汤治“发热微恶寒”

谢某,女,17岁,学生,于1995年6月就诊。患者于3天前不慎淋雨,出现恶寒发热,腰背困疼,鼻塞声重,体温升高,自服复方阿司匹林片(APC)与感冒通片,略有好转,但仍恶寒发热。刻诊:苦闷病容,身困肢疼,发热微恶寒,时值夏月却着夹层衣服,口苦不欲咽,咽干不欲饮,体温37.8℃。舌苔薄白而润,脉象浮弦。

辨证:太阳少阳合病。

治则:和解太少二经之邪。

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味:柴胡15g,桂枝6g,炒白芍6g,黄芩6g,太子参6g,清半夏6g,生姜6g,大枣10枚,炙甘草5g,藿香10g(后下),香薷10g(后下)。3剂,水煎服,日1剂。

二诊:上方服用1剂,似有汗出,3剂后,徐徐汗出,顿感身体轻快,食欲略增,鼻塞已通,欲饮水润咽,唯体温仍在37.3℃左右,身困肢疼未去。上方加入羌活、独活各5g。3剂,煎服法同上。

服药3剂,体温36.8℃,余症悉除。

按 太阳少阳两经合并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,其机理为“表证虽不去而已轻,里证虽已见而不甚”,故张仲景取桂枝之半,以解太阳未尽之邪;取柴胡之半,以解少阳之微结。但病邪已有趋里之势,故以柴胡冠桂枝之前,含有“既病防变”之义。《伤寒论》第146条记载:“伤寒六七日,发热微恶寒,支节烦疼,微呕,心下支结,外证未去者,柴胡桂枝汤主之。”其中,“发热微恶寒”示太阳证已轻、少阳证未甚。“支节”即四肢百节,出现“烦痛”与少阳经气不利有关,少阳经气得到疏解,“支节烦痛”自然会消失。病在夏月,故加入藿香、香薷,以利祛除暑热。二诊加入少量辛温利窍的羌、独活,有利于表邪的疏散。

毛德西在实践中认为,柴胡桂枝汤的应用范围很广,还可用以治疗癫痫、胃痛、冠心病、胆囊炎、急性胰腺炎等病,其机理在于此方能疏解表里、上下、内外等邪气,正如明代卢之颐《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鎞》中所说,“小柴胡复桂枝汤各半,凭枢叶开,并力回旋,外入者内出,上下者下上矣”。

案二:厚朴麻黄汤治咳喘

王某,男,53岁。罹患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10余年,曾因咳喘住院3次。刻诊:频频咳嗽,痰多而稠,张口抬肩,闷喘不能平卧,烦躁气促,舌质暗,苔白滑润,脉浮大,重按无力。听诊:心音弱,两肺可闻干、湿啰音。

辨证:饮邪挟热上迫于肺。

治则:蠲饮清热,止咳平喘。

方用厚朴麻黄汤加味:炙麻黄10g,厚朴10g,生石膏30g,炒杏仁10g,姜半夏10g,淡干姜6g,五味子6g,细辛5g,小麦30g,百部10g,全瓜蒌15g。3剂,水煎服,日1剂。

服用3剂,咳喘略平稳,咯痰利,烦躁气促减轻。加葶苈子12g,继服3剂,已能平卧,脉略有根,两肺啰音明显减少。后以上方量加倍,配制成蜜丸,每丸重9g,每日3次,温开水送服,回乡调理。

按 《金匮要略·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》云:“咳而脉浮者,厚朴麻黄汤主之。”后人以此测证,将本方证扩充为喘逆倚息不得平卧,胸满气急,痰多而稠等。赵锡武指出:“稀稠混合痰而听诊为混合啰音者,厚朴麻黄汤主之。”(《赵锡武医疗经验》)毛德西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时,常配合听诊而选用本方,认为此方证应概括为:①咳喘不得卧;②痰多黏稠;③两肺有干湿啰音;④脉浮而苔滑。方中小麦为扶正药,有促健运、升降的作用,不可随意去之。

案三:桂枝芍药知母汤治湿痹

桑某,男,45岁。近5年来,两膝关节疼痛,逐年加重,伸屈不利,遇冷则甚,秋冬加剧,有时发寒热,气短难续。2个月前又出现两踝关节肿痛,须扶杖行走。查类风湿因子阳性,抗“O”值833单位,血沉36mm/h。刻诊:两膝关节红肿疼痛,扪之灼热,行走痛甚,舌薄黄而腻,脉弦数。曾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,痛无改善。

诊断:类风湿性关节炎(风湿化热伤阴之历节病)。

治则:通阳行痹、祛风驱湿、和营止痛。

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:桂枝15g,生白芍15g,知母l0g,防风l0g,麻黄l0g,制附子30g(先煎2小时),炒白术15g,生甘草l0g,生姜l0g。10剂,水煎服,日1剂,分2次煎服。

服用10剂后,自觉症状好转。加入生黄芪15g、海风藤15g,服药15剂后,症状基本消失,可以自由活动。查类风湿性因子阴性,抗“O”值400单位,血沉8mm/h。随访1年未再复发。

按 桂枝芍药知母汤为治疗历节痛风之要方,与乌头汤同出自《金匮要略·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》。本方所治以感受风湿、化热伤阴之历节为宜。而乌头汤主治以感受寒湿、阳虚寒凝之历节为宜。其共同点为关节剧痛,不得屈伸;不同处为桂枝芍药知母汤证见痛处红肿灼热,乌头汤证多见痛处畏寒喜热。故本方除用桂枝、麻黄、防风祛风散寒,白术、附子助阳除湿祛寒外,另取芍药柔和筋脉,知母清热消肿。如此配伍,还可抑制桂、麻、术、附辛燥伤阴之弊。本案风湿蕴积日久,深入筋骨,等闲小剂,殊难胜疏风祛湿活络之重任,故毛德西取桂枝芍药知母汤犁庭扫穴之计。其中,制附子重用30g,先煎久煎以增效减毒,以口尝无麻辣感为度。本证绝非黄芪桂枝五物汤所治的范畴。复诊加入黄芪、海风藤,意在加强益气行血通络作用。方药投证,故数年痼疾,疗效如期。

案四:黄连阿胶汤交通心肾

蔡某,男,38岁,银行职员。因业务繁忙而致失眠3月余。每至夜晚,心烦不宁,难以入眠,甚至彻夜不寐,并见口干少津,手心出汗,舌红少苔,脉象细数。

辨证:阴虚火旺证。

治则:滋阴降火,清心安神。

方用黄连阿胶汤:黄连6g,黄芩6g,生白芍12g,阿胶12g(另炖冲服),鸡子黄2枚(兑入药汁服用)。3剂,水煎服,日1剂。

服药3剂后即可入睡5个小时,但时有尿热感,加入知母10g、黄柏5g,继服10剂,每晚可睡6小时。效不更方,继服12剂,睡眠可达7个小时,兼症亦有减轻。

按 《伤寒论》303条云:“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,心中烦,不得眠,黄连阿胶汤主之。”少阴者,心肾也。正常生理状态下,心火下交于肾水,肾水上交于心火;水火既济,心肾交通,何患之有?今邪入少阴,伤及肾阴,使肾水不能上交心火,形成阴虚于下,阳亢于上,故见心烦不得眠。张仲景取阿胶、鸡子黄、白芍养血救阴;黄连、黄芩旨在泻火,使阴复火降,水火既济,心肾交泰,烦除而失眠自安。心烦与失眠形成恶性循环,这是阴虚火旺的典型症状。毛德西认为,应用此方的关键是口燥咽干,舌红脉数。伤寒大家刘渡舟曾指出:“本证是舌质红绛,或光绛无苔,甚则舌尖赤如草莓,脉多细数或弦细数。”(《刘渡舟验案精选》)本例由于劳心伤阴,阴不济阳,形成阴虚火旺证,故取黄连阿胶汤自能有效。

案五:麻黄附子细辛汤治迟脉证

刘某,男,58岁,工人。患冠心病8年,经常胸闷,心悸,时有心率缓慢,且眩晕欲仆。此次入院检查,心室率40次/分。诊为:病窦综合征。刻诊:患者胸憋闷时痛,气短,头晕时作,面色苍白,精神倦怠,畏寒,舌质淡而胖,苔薄白,脉沉迟。

辨证:心阳不足,血脉郁滞。

治则:温通心阳,活血化瘀。

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:炙麻黄6g,炮附子5g,细辛5g,当归10g,炒川芎6g,降香10g,石菖蒲10g,炙甘草10g。水煎服,日1剂。

在治疗过程中,细辛用量渐加至10g。治疗一个月后,平均心率为60次/分左右。查心电图示:窦性心动过缓,心率58次/分,自觉无明显不适。后嘱服生脉饮口服液,半年后随访,病未发作。

按 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《伤寒论》301条:“少阴病,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。”由于本方三味药均为辛温之品,具有温经散寒、扶阳化瘀之力,故近代医家藉以治疗“脉结代”症,有很好的纠正心律效果。研究表明,本方具有扩张血管、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、兴奋心肌的作用,并有缓和而持久的升压功效。毛德西强调,本方在应用附子时,要从小剂量开始,逐渐加量。此例所加用当归、川芎、降香、石菖蒲等,目的在于养血活血,宽胸理气。对于此类病症,尽量少用苦寒性药物,以免遏制正气,加重病情。(索红亮 曾垂义  河南省中医院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来源:中国中医药网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  • 上一篇:登革热诊疗方案(2024年版)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  • 相关资讯